首页 > M1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E版_2009-5_中国画报_龙柒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E版_2009-5_中国画报_龙柒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画报
作者:龙柒
页数:303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内容概要[E]

曾国藩生活在动乱不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就是在这种悲剧色彩浓重的年代里,他仍旧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由科举入仕途,随后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大清一根顶梁支柱。这其中的原由正是百年来人们好奇和关注的焦点。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也正因此,他思想谋略的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却影响了几代人。
本书从做人、做事多个方面解析曾国藩的一生,用他真实的经历向人们展示打造辉煌成功的方略。希望世人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缔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书籍目录[E]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天下之事,贵在谨慎
第一堂课

推美让功巧避嫌

慎用人,戒三端

扬人抑己,谦虚而行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第二堂课

羽翼不丰,绝不妄动

靠自己渡难关

因骄而败,因慎而胜

严教子女,规以治家

严戒自傲,言多必失

谨慎行事,巧于用智

第二章 处事如线——万事以“活”为宗旨
第三堂课

为公当强,争名当退

与对手周旋,有为有不为

修身恕道,内圣外王

静观沉浮,洞察风云
第四堂课

随机应变,应时而动

退步宽平,清淡衡久

委蛇多势之中,左右逢源

巧隐锋芒,圆通求成

第三章 做事讲原则——心有规矩,自成方圆
第五堂课

名利场三大铁律

远近亲疏,自有定位

忍无可忍之时,还以颜色

轻名利,清名利
第六堂课

适时而进,不时不进

以善养人,辅以权谋

对无德之人严惩不怠

不妒不求,以耐心应万事

保身有方,参与有则

第四章 现实主义实干精神——一切行动从积极效果位指向
第七堂课

持之以恒,死而后生

精识务实,亲力亲为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脚踏实地,学自有得

敬德修业,不可固愤而废
第八堂课

真诚慎独,人生乐事

宏济艰难,博爱于民

补拙补心,勤必有成

学有所用,用中又学

多行义事,力争前程

第五章 造势养才——知己知彼,选才有道
第九堂课

广纳言,交谏友

交人交心,择人而从

知已知彼,百人百用

交志同道合之友,创激情澎湃之业
第十堂课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以和为贵,切忌树敌

真心激励,奖惩有别

广交英才,提携后辈

宽容大度,不计小节

第六章 立身如针——修身自守,修心立德
第十一堂课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俭以养德,物贫心富

宽以待人,公平之心服众人

内外兼修,誓做完人

平和为本,恕而不怨
第十二堂课

心有本源,只在进德

雕琢性情,锻造气质

志有定法,脱于俗流

心静以修身,不变应万变

戒骄戒躁戒妄言,人必自强

谦而不欺,立身之本

第七章 超凡品性——坚如磐石,韧如蒲草
第十三堂课

屈心抑志,坚韧渡难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

隐忍有道,终有所得

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第十四堂课

面对强敌,勇者无惧

勇敢面对,不退不缩

义字当先,自胜者强

第八章 敏感以对变化——抓住机遇,择时而动
第十五堂课

治事与育人兼顾,方可乘势扩势

欲自强,先强思想

术有专攻,专致以求

褒机贬奸皆为道
第十六堂课

裁旧纳新,择时进言

火候不到,不动声色

把握关系,借梯登高

“糊涂”应世,不失良机

第九章 精忠与守诚——从忠诚为本,以才智为用
第十七堂课

人以机巧,我以诚愚

为势不贪,厚待于人

忠诚体国,以为天下

集体利益,据理力争

赤诚之心,器成远大
第十八堂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恳为人,以求务实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假拙诚真,世故不可取

注重宣传,攻心为上

第十章 胸怀天地——读书为明志,荷道以躬
第十九堂课

眼界开阔求通变

婉拒命旨,以磨心智

志当存高远,日益求精进

立人之前,读书明志
第二十堂课

分才而用,各用其能

借力使力,观势乘势

甘心吃亏,早有戒备

第十一章 好学求和——学无止境,广纳新物
第二十一堂课

学新知求变,变而生智

勇于向对手学习

学习益友优点,量才而用
第二十二堂课

言传身教皆而有之

改过迁善,而后兴家

专心潜读,明道经世

切己体察贵专而有恒

学而优则仕

第十二章 我为人,人为事——强烈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第二十三堂课

公而忘私,自尽厥职

拔除腐草,惩治贪吏

息事宁人,以柔蓄志

“任”字当头躬身人局

挺膺负责,成事可冀
第二十四堂课

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蓄势待发,增强实力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章节摘录[E]

第一堂课 推美让功巧避嫌
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对于位高权贵者而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露出锋芒的同时更要小心不割伤自己。
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他手握军权,但因为明白权力的双面性,所以采取了放权但不全放的办法应对潜在的危机。因为军权适度,从而能够在不被清廷猜忌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国效力,更好地保全自己。
同治元年(1862年),曾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身居将相之位,弟弟曾国荃、曾国华也多有人马,还多次拜受皇恩。面对如此浩荡皇恩,曾国藩早已心满意足,甚至有点喜出望外,他十分地清醒冷静,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重用,关键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存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自己很可能会一无所有。清廷不想在消灭了太平军之后,又有湘军谋反。
所以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对他的封赏一再延迟,正是考虑到这些。当时,捷报传来,咸丰皇帝很高兴,立即下旨,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并且夸奖曾国藩,说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能够立下大功。但与此同时,咸丰也意识到了曾国藩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所以赏是要赏的,可是权力却不能再给。
曾国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了危机,心中不免有矛盾。因为要想做到精忠报国又要做到功成身退,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记中屡屡表露: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
日内因户部奏折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日具折请病,以明不敢久握童柄之义。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
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败,霞仙革职。业经告病开缺之员,留办军务,致有此厄,宦途风波,真难测矣!然得回籍安处,脱然无累,犹为乱世居位者不幸中之幸。
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曾国藩也有类似的隐退表示,大意是说自己辛苦多年没必要留恋什么官职,若从此能远离重要的职位就能保自身安危了。
曾国藩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与权力野心相比他更喜欢平安。也许这就是看尽繁华,历经磨难之后的一种感悟。的确,知足是一种最大的满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国藩深知知足之道: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资,多段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固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木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昂,岁懊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依,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瘠。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依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臭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侯命堪终古,臂不愿乎外。语云: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瓤,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他认为知足的人会觉得心中豁然,生活更加美好。相反贪得无厌的人因为总是不停止欲求,不停地追逐和计较,所以会觉得连宇宙都十分的狭小。追名逐利不知道满足的人,即使达成一个愿望又会生出更多的愿望,因为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整日为此伤神,精神也会越来越不济,灾祸就容易降临了。
各种福分不可期求,各种祸害往往纷至沓来。一句话会招人怨尤,一举足便会有障碍。举首望世界,乾坤是多么大啊,得到荣誉的时候不要“乐极”,遇到患难也不要气馁。你看十个人中,八九个都没有依赖。比自己贫困的人有的是,但只要平安健康地生活还有什么不能忍耐,又有什么值得叹息的呢?对世界少一分索取就多一分快乐。
俗话说:一个不能彻底拔除名利思想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他把自己的感觉和心情告知家人,又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权威规劝家人。他认为曾氏家族的荣耀背后隐藏着危机,所以应该将“功成身退”的想法灌输给家人。
“功成身退”不是让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而是一种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安全位置上的明智之选。“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认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人生难免会有舍有得。无论名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从1852年奉旨兴办团练开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两年,曾国藩一直在过问军事。虽然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正处于威震四海的顶峰时期,曾国藩却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下令解散了军队。
当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时,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回避历史上那些顾命大臣常遇到的功高震主的问题。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只有推美让功,才能做到保身有道。
天京合闱之后,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攻下了苏、杭,五万大军陈兵于天京城外,却难以将天京攻下,来自于朝廷上下的各种议论纷起,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的问题上,更引起他的警觉,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桢而压制自己,使自己处于极难的处境之中。在攻克天京前,曾国藩对于大功后他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攻破天京的消息传至安庆以后,他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那就是裁军不辞官。
攻破天京后,曾国藩被皇帝封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任疆吏,都视他为精神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心怀不满。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却容易因此被朝廷误解发生不必要的猜忌。
所以,曾国藩自动解除兵柄,又留在两江总督任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就等于给清政府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裁撤湘军,是曾国藩谋事在先、“多策略,巧避嫌”的一个典型事件。
由此可见,事不在功高,有退路就行。不管做什么事情,投资还是创业,风险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慎用人,戒三端
当事业进行到守业阶段,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越来越多,凡事不可能亲力亲为的时候,就会面临用人的问题。而用人有很大的学问,用人得法与否关乎事业成败。曾国藩用人治人之法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部分。
曾国藩认为,世间的人种类繁多,但惟有两种人不能用。
第一种便是夸夸其谈之人。有的人可能学识渊博,有的人可能孤陋寡闻,但无论多么有才学的人都忌讳炫耀和宣扬。而其直接表现就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为人应力戒表现欲太强,这在曾国藩所谈的处世禁忌四缄中,第一条就已谈到不喜好夸夸其谈,到处表现自己。另外,曾国藩还说: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人这样,追逐名利的人更是这样。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是每天都要做到的,这对此类人是极好的教诲。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编辑推荐[E]

假如人生可以修炼,则曾国藩堪称是修炼之人中的极品。曾氏哲学是智慧的,因为它刚柔交济、方圆润通,腾达时能励志,危机时能护身:曾氏哲学更是实用的。因为它透析“牵手”之功,深谙进退之道,既注重职悦于外部环境,也不忘及时调适自身。做人绝学,莫于此!
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许多历史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他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并在军事纪律方面借鉴了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提倡的精神。蒋介石更是认为曾国藩可以做他的老师,并把曾氏学问作为枕畔必备读物。从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中,从他的人格品位和素养里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针,处事如线”;如何在多方利益纠葛的时局里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与人相处发展人脉;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中找到精彩的答案。


  • 暂无相关文章